24 5月 2013

moon whisper



我可以感受到地球輕輕地顫抖,是害怕? 興奮? 還是我自作多情?

今天閱讀到一篇新聞說,地球正在推開月球。
開始幻想地球的心情。


23 5月 2013

alone 過於____的孤獨

最近一直有種隱隱的預感:自己會孤獨終老。雖然自覺很好相處,浪漫和理性兼具,是很好的女友(不太會無理取鬧,有點黏又不太黏),但我不會是個妻子的料。或者應該說是我不會是個普遍世俗認可的妻子。

Mila Kunis有次訪談說她覺得自己是個男同志困在女性身體裡。一開始我想,現在每個人都拿同志做話題,有夠無聊。不過現在再回想,也覺得自己很像男同志在女性身體裡。我喜歡男性肉體 (羞),不過個性真的很不像女生,只有每月好朋友到訪時會比較像女生,平常我的思考模式 根 本 就 是 男 人。

說到覺得自己會孤獨終老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我幻想中的伴侶並不存在。很多人都說開放式關係行不通,但若遇到一個可以讓開放式關係行得通的男人,我猜想也許會是最完美的。理由不是因為多伴侶,而是因為那才有可能是最極致的信任和愛,我認為「給予自由和空間」是最真實的愛。規則是用來束縛那些沒有真正信仰的人。

但要找到一個這樣的伴侶,畢竟只是無稽之談。

大學時我跟媽媽說每人都是一個孤島,需要找到另一半的欲望只是一種迷思,她回我說,她認為每個人確實都是半圓,需要另一個半圓來完整。現在我也相信每個個體是不完整的,需要另一塊拼圖來完整,只是我不認為找到這塊完美的拼圖是容易的。多半的時候,我們只是找到一塊相似的拼圖,再互相磨合成為適合的拼圖。但我們怎麼知道,人們會不會相互磨合到什麼都不剩?

21 5月 2013

monster 媒體怪獸─便當門事件有感



我能理解臺灣媒體的心態,編輯和寫手們為了生存要找很多爆點,不管是觀眾喜歡還是媒體自己很沒水準,反正現實環境即是如此。但我們不應也不能為臺灣媒體各種愚昧的行徑找藉口。

今天看到便當文事件被戳破,我想真的要說我們要跟歐美學什麼的話(我其實不贊成人們喜歡拿臺灣跟歐美比,但這是另一回話),就是「邏輯思考」。中華文化和哲學重「感」、「情」,拿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西方的一比便可以看到差異(孔子有在在意邏輯嗎?)。不是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應該學習邏輯」是有前題的:我認為東西方各有優缺點,但東方社會要挪用別人發展出來的科學的話,肯定是要從頭學起,頭就是研究方式和邏輯。不然不就是馬頭對不上牛身、四不像了嗎?

再拿這篇東森的新聞《騙局一場?裘莉被控與基因公司合作 切乳只為上兆商機來說,標題看來很符合新聞記者挑戰主流說法的精神,但再仔細看看:標題下得太重〈以國外例子來說,通常只有八卦小報才會下很驚悚的標題以吸引讀者,具有指標性的媒體會提供空間給讀者思考〉;另,文中提到新聞來自worldtruth.tv,卻沒有提供進一步解釋是什麼網站。我查了一下worldtruth,tv,網站文章數蠻多,流量似乎也不差,但說穿了就是一個部落格。不是說部落格沒有新聞價值,當代新聞媒體環境中部落格也是很重要一環,但這樣的指控難道不需要證實?東森要做翻譯社的話,媒體出處難道不需要提及嗎?這不是和某小姐和某記者的便當文一樣的行為嗎?

新聞學是社會科學,不是文學,也不是電影,藝術可以利用想像去挑戰大眾的思維,但新聞不是藝術。

當然一體兩面,媒體怪獸是被讀者餵大的。從讀者的角度來說的話,與其說觀眾笨或是喜歡看爛新聞,不如說是「不主動批判」。換句話說,普遍臺灣觀眾有種逆來順受的習慣,當有人站出來指點出錯誤時,大家也不是不懂,但平常看到新聞,第一個反應是直接吸收。科學思考,一面是邏輯建構,另一面就是邏輯批判,這也是為什麼同樣裘莉的新聞,美國和英國媒體有各種角度的解讀,醫學、經濟、健保或娛樂角度,以用來餵飽不同觀眾的需求,並無是非對錯。反觀之,便當門事件是靠PPT鄉民找出來的答案,臺灣近幾年來的公民新聞運動很蓬勃,但是當一個國家的第四權如此不完整時,是需要從基本面開始檢討的。

這篇《人民該替爛媒體的形成負多少責任?有一點點落落長,但是兩面思考模式很有趣。
※《當媒體就是井底之蛙時》我不贊同清大戰神彭明輝的所有論點,不過這篇很值得閱讀,推推。

12 5月 2013

thoughts & pictures


最近在思考的事。

stupidity 聰明的女孩(請勾選 否)

今天得到一項頓悟:我很蠢,而我沒有必要隱藏這個缺點。
從小我就是個粗枝大葉又莽撞的小孩,但我媽教我如何隱藏這些缺點,她熱愛奧黛麗赫本和老電影,我們一起看窈窕淑女和飄,她對於這些角色的崇拜,讓我認為這些女生就是一種典範。她們的共同特色,就是努力擺脫過去的陰影,成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郝思嘉的名言,明天又是另一天,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
我不能說自己成功的模仿了這些角色的例子,我莽莽撞撞活到今天,努力在世人面前假裝自己很堅強、有方向、很獨立,但其實我根本不是這樣的人。
我想我就是一個不太聰明的女孩,但是我不再擔心被騙、走冤枉路,我想我根本不再害怕任何事情。如果我就當自己,卻被別人討厭,又如何? 如果我很誠實就被匡弄,又如何? 我想我會活得很實在。而且我不會討厭自己。

all about the 90's


我,非常著迷於九零年代。時尚、電影和音樂,好像是在探索逝去的童年。後八零出生的我,九零年代就是我的童年,但那時除了卡通和大明星以外,也搞不太清楚狀況,現在再看九零,突然多了很多我從未注意過的事情。
《艾莉的異想世界》(Ally McBeal) 在角色設定和配樂上都很經典;《低俗小說》(Pulp Fiction) 是昆汀塔倫提諾的最佳作品;高腰牛仔褲和皮衣怎麼可能不是衣櫃必備單品?


九零年代還有很多很棒的特色,例如各種低科技: 答錄機、傳真機和B.B.Call,還有那時的政治、經濟狀況讓大家都充滿正面積極的希望。相較現在,大家每年都在換手機、各國的失業率都很驚人,那時的確是一個簡單又美好的年代。
懷舊,不管像我是迷戀九零年代,還是有些人追求更古老的風格,似乎是每過一陣子就要回流的風潮。不過我覺得,懷舊是一種在過往尋找慰藉的方式。前幾年閱讀過一篇文章在探討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重複看同一部電影或小說,這種心態就是因為已經知道劇情,所以它不可能讓人失望。懷舊也是如此,當我們沉浸在過往時我們不懷念那些負面的東西,而會專注在那些曾經的美好。像是高腰牛仔褲 (seriously, they are awesome)。


coward 阿Q的那一面

有一件事想要告白,
我很膽小。

我曾經說服自己是追夢,但現在回頭看,很多選擇,似乎只是在舒適圈肆虐。接著,我催眠自己,假使不去真正嘗試,那就不算是失敗。想想,這真的很可悲。

過去十年來,我的座右銘一直是「快樂最重要」嗯,快樂的確很重要,但是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在家穿著睡衣吃洋芋片看喜歡的影集,快樂。痛過、苦過、哭過,然後達到目的地,也是快樂。很難說哪個快樂比較重要,我們無法去真正衡量感情,但我很確定的是,沒有對比組,我們感覺不到快樂。也就是說,沒有一定數量的負面情緒,是無法感到正面的情緒。像是所謂的小確幸,是生活壓力的反映。快樂的確很重要,但把快樂當做一個藉口去逃避現實生活的困難時,那只是膽小、懦弱、阿Q。

我有一個傾向,想必很多人也有類似的問題,從小到大我總是有幾件拿手的事,然後便往那個方向一直前進,因為想要被讚揚,希望感覺自己的價值,直到有天發現自己躲在那個殼下太久,所謂的價值早已失去價值。我開始寫作是因為我小學時在課堂上偷看小說被老師抓到,她說我愛看卻不會寫,我不甘示弱地開始寫散文和短篇,不知何時,大家都說我有點天份,所以便一直往那個方向走。但事實上,腦子裡沒有一點內容時,再會寫也沒有用,寫作只是一個工具。

我想說的是,我不想再當一個膽小的人,想走出舒適圈、被批評、躲在廁所哭、變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