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4月 2013

tattoo 宇宙與我的印記


躺在床上,閉上眼,腦中閃過宇宙的光芒,想像自己像星星一樣燃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樣的幻想。在某些時刻我感到滿足而偉大,體內像是充滿了光芒般存在感,但那感覺稍縱即逝。我需要一個符咒貼在身上,保存這個衝動。

其實我從來不喜歡刺青,覺得沒有什麼意義,更討厭那些把自己的刺青說得冠冕堂皇的人,「這個代表我對他的愛」喔然後呢? 干我屁事?

目前我有兩個刺青。

2011年八月,我出社會工作一年了,覺得人生逐漸上軌道之於,也浮出更多不確定,我需要一個決心,所以跑去刺青。刺青之前我思考很久,覺得刺什麼都不對,好幾次只想要隨便刺個X。最後決定刺了個倒三角,其實也沒什麼理由。我喜歡三角形。

2013年三月,不久之前,因為出國念書半年了,類似的處境,自己努力撐完了半年,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決心。這次是一把劍在手臂內側,古人說唇槍舌劍、以筆代劍,語言和文字就是武器。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這比喻。

我臉上有個兩個胎記。一個在左臉下方,小小的;一個在額頭上,很淡很淡。小時候媽媽總是說,假使我走散了,即使與家人分離很多年,她還是找得到我,因為有獨一無二的印記做為憑證。也許我曾經和小飛俠去了neverland,留了個永久的紀念;或者是某種外星符號,等母艦來接我時,一切就謎底揭曉。

很多理由都是假象,脫去外殼只是一場空。但我喜歡留著這些小謊言,幻想自己留住個燃燒的星塵在體內。我和我的印記們。

solitude and perks 我的青春期

有幾本書對我影響很深刻,其中一本是過於《喧囂的孤獨》。其實已經很多年沒重讀了,不過高中和大學時大概重讀過這本書十來次。另一本書是《百年孤寂》,這本書我根本沒看完過,總是隨意翻到一頁,就開始讀這奇怪的故事。還有《台北人》,這本書我在公立圖書館借的,看過一次,但那是一個下雨的午後。這些剛好都是我高中時看的書。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想起我的青春期。除了書本外,我只記得濕氣。炎熱夏天午後那悶濕的空氣,或是體育課後同學坐在課堂裡的汗水。第一次一個人走過228公園時是下雨的,我感到有點害怕,因為台北車站附近怪人總是多,加上《孽子》裡的形容,讓我對於228公園有種莫名的恐懼。還有一次生了重病,窗外卻狂風大雨的颱風,燒退了,雨也歇了,我在清爽的濕氣裡散步,那天磺溪旁景色特別美。我想每個人對於青春期的記憶都很不同。
回想起來,我時常一個人,獨生女,花很多時間在看書、聽音樂、做白日夢。國二我在房間貼滿藝術照片,加上MoMA的字樣,發誓有天要到紐約的MoMA工作。我想當一個人又沒什麼錢時,就會像Just Kids裡Patti Smith那樣做很多白日夢和喃喃自語。猜想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喜歡《過於喧囂的孤獨》,他是一個人,但那不是他孤單的原因。孤單來自於噪音,噪音是不理解的聲音。
青春期時,每個人都會說一種獨特的語言,但長大後我們都逐漸忘記那種語言。我想人在那時期是苦澀中帶有希望,人過了青春期後只是,苦澀。我只好反覆想著老邦迪亞吃土的畫面。